Search

上週五發表一篇《#當男人戀愛時》的負評,引起各界討論,而週末在忙私事,沒空回覆留言,但每一則留言我都...

  • Share this:

上週五發表一篇《#當男人戀愛時》的負評,引起各界討論,而週末在忙私事,沒空回覆留言,但每一則留言我都看了,心得是——反對的留言,我認為幾乎經不起辯證,甚至混淆很多概念,模糊了真正重要、該談的核心,有些言詞甚至是危險的。
 
例如:「為什麼看《哈利波特》不會有人變魔法;看《玩命關頭》不會模仿飆車搶劫。」例如:「這是改編劇本,原版就是這樣,所以台版沒問題。」例如:「編劇有女性也曾得過金馬獎,片子最好會有性別問題」例如:「片中只是如實拍出現在台灣部分的女性樣貌,不行嗎?」例如:「浩婷所有舉動,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有問題嗎?」例如:「所以版主認為電影只要拍女權,就是好電影?」等等。針對上述留言或許待我有空再統一撰文回覆。
 
至於有更多讓我哭笑不得的質問,例如:「破兩億了大家都好幾刷,會有什麼問題?」、「那麼會嘴自己去寫劇本」、「版主先欠個債被堵過再來聊」等等離譜邏輯的,就不予置評。
 
這篇文章先談談我這幾天的心得。
 
實際上,私下認識我的人,絕不會將我視做兩性專家或女性主義者,而我對性別議題表淺的理解程度,遠遠不及此領域的真正研究者,但若連我都能有意識地察覺《當男人戀愛時》碰上的性別問題時,我不禁納悶,為什麼在我這篇文章之前,在公開領域中幾乎沒有人去談論「浩婷」的「女性形象」於銀幕再現的議題?(此前負評多半聚焦於阿成是「跟蹤狂」,但那不是我文章談的)
 
退一萬步說,或許部分評論同業沒察覺浩婷的困境,甚至不認為這是值得公開討論的事,那也就罷了,但既然我「強烈地」認為它是,我就必須指出來。而未來若在某個節點上,《當男人戀愛時》有機會因票房成為 2021 年代表台灣的電影,進而被回顧、被討論、被定義時,現在用認真的標準審視這部作品,我不認為是嚴格苛刻的。
 
因此,縱使這部片被歸類在所謂的「商業電影」,但也需要從不只是「商業」的立場去探究,這和我這篇文章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事實上,若我換個角度,從行銷、票房的面向分析《當男人戀愛時》時,我會大肆歌功頌德,因為單純從商業檢視,這部片無疑獲得巨大成功。[1]
 
再來,發表這篇逆風負評時,我很清楚把自己拋向風尖浪頭,會遭遇何等反撲,而整個論戰對我來說最窩心的是,多數讀者謝謝我提供觀看電影的不同角度、把無力訴說的心情描寫出來;也有同業和我表達敬意;甚至有導演私訊表示這篇文章「讓他有繼續在台灣拍電影的動力」,這些反饋都再再提醒我網路空間的確存在一絲「溝通的可能性」,而若我持續經營臉書粉專有任何意義,上述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這篇文章也如我預期地「走出同溫層」(我甚至擔心文章進不到別的同溫層),招致許多罵聲,而這些留言都是我欣然看見的,因為代表對話正在積極進行,所謂「評論」也就走出個人,有了其他意義。至於是不是有效對話,就見仁見智,看完留言某程度上我確實是悲觀的。
 
然而,因為這篇文章,對我也好、對女性也罷,都能看見反對者的強烈攻擊,甚至已經不再就影像論影像,也讀取到惡意抹黑或自以為是的低級嘲弄,過往我隔岸觀火,這次我直面風暴,都讓我更加理解「女性」真正在對抗什麼。這件事之後,我會更加關心這類議題。
 
最後,某些網友因為這篇文章開始揣想我的人生,也酸言指稱我活得很累、不懂戀愛,看電影那麼認真就不要看。我想說的是,我的生活跟大多數的平凡人一樣,每一刻都在體會喜怒哀樂的日常與無常,而多數人也有熱衷看待的某些事物,有些人可能是音樂、可能是文學、可能是舞蹈、可能是旅遊、可能是電玩等等,可以是各種型態,而我現階段熱衷的,剛好是電影。所以我對電影囉唆,我對電影認真,我對電影計較,我對電影評論,我對自己誠實。
 
這次的論戰之後,我還是會繼續看電影,並希冀還有能力搖動筆桿。
 
最後的最後,我想引用《她們》的劇照和其中台詞作結: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I'm so sick of it.But I'm so lonely...
 
我對《她們》的評論請點此:https://bit.ly/32qoLMv
我對《當男人戀愛時》的評論請點此:https://bit.ly/3x4eZh3
 
備註
[1]其實從票房的方向來思考,也能討論的是—在開發案子之際,團隊經過縝密思考後,認為這是台灣觀眾吃得下且會大受歡迎的作品時,那我們是不是要問,台灣電影市場的觀眾給了創作者什麼樣的印象與想像,而為什麼市場上是一部充滿「父權」的電影大賣,而所謂商業電影都不需要討論性別議題,交給所謂藝術電影就好了嗎?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